這幾年的行政體制改革把氣象防雷推到了風口浪尖,三番五次的高層政令最終迫使氣象系統退出了對防雷行業的絕對監管,結束了防雷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有人評論,氣象防雷的改革結果,是行業市場化的重要跨越,但從企業的角度看,行政干預的減弱,也可能導致某些業務的減少,比如,一些原本就無關緊要的場所,過去靠紅頭文件可以做成防雷工程,將來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最近這三年的中國防雷業界有兩個詞最炙手可熱:轉型升級、防雷檢測。前者似愿景展望,實際上是基于對防雷市場的失落轉而謀求其他生財之道的冠冕之詞;后者則是許多防雷從業者基于過去各地氣象部門在防雷檢測業務上的豐厚收益所釋放出來的市場機會而產生的期待。從事防雷檢測,難度不在于技術和設備,而在于資質,資質證就是入場券,就是門檻。過去一年,除了氣象局所屬機構擁有防雷檢測資格,只有極少數民營企業聲稱拿到了防雷裝置檢測資質證,他們是行業羨慕的對象,隨時都有公司前去咨詢能否合作、可否掛靠。
防雷檢測市場似乎很大、很容易,投資小,收益好。
對于大多數從業者來講,“防雷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而“轉型升級”又不能一步到位,或暫無清晰方向,“防雷檢測”確是一線希望?,F在看來,防雷檢測的門檻并不像想象的那樣高不可攀??墒?,防雷檢測真有想象中的那么誘人嗎?防雷檢測市場到底有多大?
根據9月15日消息,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平臺(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顯示,全國防雷檢測資質認定結果公示單位個數已達1774個。報道中沒有明確其中的甲級、乙級資質的比例。如果加上這些資質單位衍生出來的分支機構,全國大大小小的防雷檢測機構可能有兩千家左右。目前,防雷市場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數據多多少少帶有對市場前景“高推圣境”的主觀傾向,需理性看待。隨著從業者的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出現了很多惡性的競爭,主要表現在:
1.無資質、超資質作業;
2.無視市場規范,隨意降低檢測收費;
3.出具虛假報告;
4.檢測人員技術專業程度良莠不齊;
5.部分區域市場未完全放開,壟斷依然存在。
造成上述種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1.防雷行業市場從業門檻降低,從業者增多;
2.檢測技術和手段單一,沒有很好地與其他檢測項目(如電氣檢測、消防檢測等)融合,形成多層次的營銷方式,導致利潤空間較小;
3.從業者對市場的判斷過于理想,短期行為較多。
未來防雷檢測市場的發展趨勢
(一)市場在逐漸開放的同時,會逐漸規范,目前國建正在建設“全國防雷裝置檢測單位信用信息系統”,2017年12月20日“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已建立,各地氣象主管部門會加強監管力度。與此同時,住建委也會出臺防雷工程及防雷檢測管理規范,并與氣象主管部門采取聯動執法;各地民間組織的防雷檢測協會也應建立協調機制。
(二)隨著智能化、互聯網及物聯網的發展,未來會逐漸形成智能化防雷檢測,并且會集成到動環監測系統中,具有研發優勢的企業在未來十年內會占領市場;(三)隨著檢測市場相關臨近行業的發展,例如消防檢測、建筑工程檢測等,能夠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企業會勝出;
(四)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系統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會勝出。
綜上,防雷工程及防雷檢測市場會逐漸規范,檢測技術手段也會逐漸提高,未來能夠從“單一防雷工程商和檢測商”轉為“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能夠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的需求。這對防雷檢測企業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