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檢測,公司數量 VS 市場需求以及防雷檢測行業市場分析
防雷檢測,公司數量 VS 市場需求
國防雷檢測資質認定結果公示單位數已達1774個。而僅有數十億的檢測市場能支撐這么多公司都過上好日子嗎?
據“防雷情報站” 9月15日消息,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平臺(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顯示,全國防雷檢測資質認定結果公示單位個數已達1774個。報道中沒有明確其中的甲級、乙級資質的比例。如果加上這些資質單位衍生出來的分支機構,全國大大小小的防雷檢測機構可能有兩千家左右。
從2016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以來,防雷檢測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生長。據【中國防雷】統計,截止到2017年9月11日,檢測資質證在有效期內公司總數量491家(不包含外設辦事處或者分公司),其中:甲級163家,乙級328家。兩年后的今天,防雷檢測資質公司的數量增長了四倍!
如此多的防雷檢測公司是不是表示有同樣巨大的市場需求?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建筑、通信、交通、能源、企事業單位等領域的防雷檢測需求,推測全國防雷檢測市場總容量約為200億,如果真是這樣,那防雷檢測的市場前景確實比較樂觀。而事實未必如此。
2017年10月在深圳召開的“2017第二屆防雷行業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上,深圳市防雷協會會長徐春明在《防雷行業市場分析及資本動向報告》中披露的數據顯示,預計2017-2018年全國防雷市場總的規模約為為383.83億和 407.65億。
如果整個防雷市場規模在400億左右,那200億的防雷檢測市場就值得懷疑了。
再比如,在徐會長的報告中,還預測2018年石油化工(易燃易爆)行業防雷市場的規模約為51.08億元。而在2018年12月吉林泰華主辦的一次全國性會議上,,中國石油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大連分院副總工程師、中國石油高級技術專家婁仁杰分析推測全國?;贩览追漓o電檢測業務一年的市場容量大約有40億。這兩個數據比較起來也覺得不合理。
目前,防雷市場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數據多多少少帶有對市場前景“高推圣境”的主觀傾向,需理性看待。
當然,作為從業者,誰都不喜歡市場“唱衰”,但防雷檢測市場確實沒有兩千家檢測公司想象的那么樂觀。這點,當局者應該更清楚。
防雷檢測行業市場分析
防雷檢測市場自2016年后半年放開至今已有兩年時間,從業者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發展,市場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那么防雷檢測行業市場現場如何,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
防雷檢測環境分析
(一)氣候環境分析
雷電因其強大的電流、炙熱的高溫、強烈的電磁輻射及猛烈的沖擊波可在瞬間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從而造成雷電災害。我國是雷電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從雷電密度分布來看,我國華南地區和西南部分地區是雷電多發區,而西北地區雷電相對較少。
長期以來,雷電災害不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而且導致建筑物、供配電系統、通信系統、電氣設備等損壞,引起火災和爆炸,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據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有幾千人死于雷擊事故;2009-2012年間我國雷電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40591.53萬元人民幣。
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日益現代化,大量電子、電器和通信設備越來越廣泛地普及和應用,雷電災害逐年呈上升趨勢,其危害程度和范圍也隨之擴大,聯合國把它列為“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因此防雷減災是人類社會必須重視的一項安全防護措施。而防雷檢測是解決雷擊安全問題、排除雷擊奉獻的第一環,非常重要。
(二)政策環境分析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把公共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列為“重點領域”;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明確指出氣象防災減災是國家安全服務的重要領域。
《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09-2020年》指出要整合現有區域性地閃定位網探測子站,形成覆蓋全國的地閃監測網,實現全國雷電實時監測信息共享。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規定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國家安全體系等推動了防雷檢測市場的發展。
2015年4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的通知》,取消“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產品測試”“新建、擴建、改建建筑工程與氣象探測設施或觀測場布局圖”和“新遷建氣象站現址現狀圖、新址規劃圖”等4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2016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 39號,取消了防雷工程資質許可,氣象局不再開展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認定申請的受理和審批;
2016年10月1日頒發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31號令,降低了防雷檢測的進入門檻,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加入到防雷檢測市場中,防雷檢測由原來的政府壟斷行為轉向市場運行,未來也必將逐步的規范化管理。
(三)法規環境分析
隨著國家對防雷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特別是青島黃島油庫特大火災之后,國務院下令公安部、勞動部和氣象局聯合在各地成立防雷中心,主管各地防雷工作。各個行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電力、通信等部門)都陸續頒發了雷電災害防御指導意見及行業技術標準,這為防雷行業的產業化形成了早期基礎條件。
作為上世紀90年代較為先進的技術標準之一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標準也逐漸被我國所吸收和接納,并按照該標準對我國最早的建筑物防雷標準GBJ57-83進行了修訂,形成了國家標準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2000年、2010年分別修訂過一次,形成了《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針對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防雷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辦法了《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裂技術規范》(GB50343-2004),2012年修訂過一次,形成了《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2012)。
隨著防雷市場的日益發展,防雷檢測成為重要的市場領域,并逐漸從《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脫離出來,2008年2月23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頒發了《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21413-2008),2015年修訂了一次,形成了目前實行的《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21413-2015)版本。
隨著防雷市場的不斷發展,各項技術規范也在不斷的變化和完善,這勢必將推動防雷檢測市場的逐步完善和規范。
(四)經濟環境分析
2016-2020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公共安全領域的投入,要穩定中求發展,這勢必給防雷減災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五)社會環境分析
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防雷減災意識得到了顯著提高,更多的民眾意識到防雷減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同時各地氣象管理機構通過開展各種科普知識講座,向民眾普及防雷減災的基本常識,有利于民眾對防雷的整體認識,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防雷市場的發展。
(六)技術環境分析
我國防雷行業企業與國內其他行業一樣,經歷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三個階段。目前我國社會正在向物聯網、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也是大安防所倡導的市場變革,產品和技術在逐步向智能化發展,防雷檢測技術目前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國內防雷知名企業已經實現了產品的智能化改造,檢測技術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與動環檢測系統相聯系,隨時檢測在線雷擊電流等數據,為客戶提供客觀、科學、公正的數據,該項技術正在逐步走向市場,被用戶所接收。